近日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,明确要求“加快补齐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短板”和“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,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”。
去年4月,天津市教委印发新修订的《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》中就明确提出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”和“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、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”。一个学期过去,市内中小学各班几乎都实现了每天一节体育课、PP电子注册每日两个大课间。运动时间的增加给学生们增添了更多活力。面对体育课增多、大课间延长、教师工作量增加等新情况,天津市相关部门与大中小学协力进行探索。
天津益中学校2019年曾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。上学期落实新措施后,负责初中部体育课程教学的庞博表示,学校在去年九月开学前开展过两个大课间的尝试(上午做操、下午跑操),结合新措施带来的变化与《纲要》中的要求,他认为,体育老师保质保量完成课堂教学环节之余,更需留心学生的配合程度、参与意愿、运动表现。“授课数量增多对学生是有利的,PP电子注册学校还有多个体育社团,整体看学生的综合活动时长与参与运动的主观能动性都有增加。”
以体育人,体教融合。良好的体魄是助力学生升学和实现后续人生目标的重要因素。受访教师纷纷表示,《纲要》中涉及青少年体育、PP电子注册学校体育的内容在未来教学层面的应用令人期待,“通过政策引导带动基层更好地落实,从环境上,给予孩子们在开放空间进行更久的体育活动去提升体质,让一部分不愿意动起来的学生更多地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、调节学习节奏与身边氛围;在身体状态上,每天能有人推动他们去接受锻炼,帮助他们增强自身活力,让精力更充沛,从而有益于课堂学习。”